有一次,茗公上人去普陀山講《楞嚴經》,用過齋飯后,叫來弟子覺真法師,說道:“明天,你講!”事出突然...
說禪2016-11-12
我們對于佛經解釋為一道門,所以要領悟真理、證入佛道,首先就要打開這一道門。而這道門有廣有狹:普被眾...
說禪2016-11-12
我們為什么必須修習禪定?為什么必須養成某種理論上與生俱來的善巧方便?其答案僅僅在于:我們經常心神散...
禪意2016-11-11
修行人一定要接受自己,不要想著自己什么都行,你有你的特點,你只要把你的特點發揮好就行,根本不要去跟...
禪悟2016-11-11
人就怕不知足,不知足就是苦,能知足就是樂。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常樂就是知足,能忍自安。常樂就是...
禪悟2016-11-10
人若不修身養性,違背經戒,隨流入俗,邪命養身,割斷正法,于法味真諦,不信不樂,更不肯奉行,就象愚蠢...
禪悟2016-11-09
在睡眠中做夢,人人都有感受。多數人說不出其所以然。現代生理學認為人類大腦皮層細胞在睡眠時還沒有休息...
禪意2016-11-09
悟前、悟后的生活有什么不同?開悟之后的生活又是什么樣的風光?開悟后天地還是天地,日月依舊是日月,人...
禪悟2016-11-08
《圓覺經》立意于萬法虛偽,一切唯識。全文結構嚴謹,運思致密,可以分為十二章。其中,每一章由一位菩薩和...
禪韻2016-11-08
因果,又叫業、因、緣、果、報。業:梵文譯音,意為造作、活動。指一切身心活動,包括身、口、意“三業”...
禪悟2016-11-07
百丈懷海禪師是禪宗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著名的《百丈清規》便是由他制定的。 據《...
說禪2016-11-07
既然有輪回的存在,為什么我們對于前世過往的事卻沒有一點記憶呢? 經上說:“人生真是苦,...
禪學2016-11-06
“禪”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謂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間一切事物實體,凡是著相的人很難進入“禪”的最高...
說禪2016-11-05
禪定中有一種境地叫做“非想非非想處定”,又被稱為非有想非無想定。就是說超越了無所有處的境界,思維中...
禪意2016-11-05
我們學習佛法的根本原因,是要找到超越苦、獲得寧靜的方法。無論你研究物質現象還是精神現象、研究心(c...
禪學2016-11-05
所以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我們大家正因為知道了以后,對所知道的東西非常注意,對知道的這個本身卻忘記掉...
說禪2016-11-04
至于無漏業的修行,是以戒定慧的三無漏學為基礎。以戒而言,有消極和積極的兩個層面:消極方面,是一切惡...
禪意2016-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