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一定要接受自己,不要想著自己什么都行,你有你的特點,你只要把你的特點發揮好就行,根本不要去跟別人比,你也比不了。為啥?因為每一個人一路走來,你的背景、你的學歷、你的環境,你的經歷,你就是這么來的,你要修行從某種意義而言你就是要原路返回,你的路就是這樣,他的路就是那樣,你怎么能跟別人比呢?沒法比。所以修行你不是跟別人比,你只能自己跟自己比,即今天跟昨天有什么變化。
怎么在目前的狀態下再上一層樓?這可能是大家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大家怎么樣保持一個比較開放的心態,一個學習的心態,就會對很多的東西有不一樣理解,如果大家真正有興趣的話,建議大家還是可以看看這本書《如何安心如何空》。
人都很容易帶著自己的“見”生活,這個“見”的可怕在于你并不知道自己是有“見”的,因此可能還沒搞清楚對方是什么回事時,就已經取舍了,這個是很可怕的,尤其大家年輕,特別要注意,你至少可以嘗試先聽懂這是一個什么東西,你真正去聽懂時,對自己也是個訓練:一是覺察力的訓練,二是定力的訓練。
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楊海鷹老師對人體的認識。不管中醫也好,西醫也好,都是治人的病,治病都是基于對人體的認識,怎么認識人體最終決定你怎么處理這個疾病,所以對人體完整、究竟的認知真是太重要了。
基于這個認識,楊老師又講到一個“自主健康,圓滿養生”,所謂自主健康,是你完整認識人體后自己對生命健康的一種選擇,所謂圓滿養生就是從健康起步如果你對實證之路有需求,這個體系是可以支撐你一直走到底直至證佛之所證的。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拿的那個東西就是當下最好的,否則不會拿著。開放和實證有可能讓你不斷深入發現更多更好的層面,當你通過實證有能力在新的層面立住,那個更好的狀態成為現實和常態時,你自然會做出選擇。
所以說最后既不是講道理,也不是強迫,是你自己實證后自主的一個選擇,這和打游戲過關類似,你過了這個關,就到下一關去玩了,你自然不會再停留在前面這個關了。所以是個很簡單的事情。
修行是自己的事,我們尊重每個人不一樣的因緣,每個人切入的時間也會不一樣,真的就是一個緣分,是自己的選擇。對“道”的體證,那是一種突破,所謂一槍打一片;所謂但得本何愁末?本立而道生。這個是以前生命中完全沒有的體驗。你知道我是誰去應對這個世界和你不知道我是誰來應對這個世界,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