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要把它看成宗教,而是文化藝術,尤其是繪畫、音樂、文學建筑、雕刻等等,與中國文化有深厚的關系。今天以禪對我們的教育為內容,分享過去的禪師怎樣在教育上提升自己,讓自己成長。
禪究竟是有還是無呢?我們把“有”和“無”分在兩邊,之間有一道鴻溝。禪不是這樣。禪的“有”和“無”之間沒有鴻溝,有和無之間沒有分別,一只手,握起來是拳手,伸開就沒有了,有和無是一體兩面。《心經》里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都說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時候的揚州,百花齊放,美妙無比。但是三月以前,正月、二月的時候,樹上什么東西都沒有。春天一到,本來什么都沒有的樹開滿了花。這些花從何處來?
所以說,無才是有,空才是有。譬如要建樓,沒有空地的話,建在哪里呢?我們的腸胃、鼻孔、口腔,如果不空的話,我們能活得下去嗎?所以,空無是建設有的,沒有空,就沒有有。
過去佛教給社會的一個誤解就是四大皆空。四大皆空,哪有那么簡單。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都有條件。地水風火,因緣合,才成為萬事萬物。四大皆空,更通俗說,應該是四大皆有。為什么說成四大皆空?因為空包含了有。
空建設了有,但人們一談到空,就畏懼,覺得是沒有。有些人,為了幾尺地,為了小小的空間而爭執,到法院告狀。“六尺巷”的故事就是這樣。萬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禪門的教育,有時候不說破,不把底牌說出來,要靠自己悟。我吃飯,能解你的餓嗎?不能。我喝水,能解你的渴嗎?不能。
有一句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白吃是不可能的,要靠勤勞,要有種種因緣,才能養活自己。人,不要靠神仙、靠鬼,靠不住。祈禱、祈求,沒有用。要靠自己,辛勤努力。
苦,我可以改變它。它可以訓練我,讓我堅強,我與其奮斗,一定能勝過苦。不吃苦,不吃虧,哪里可能呢?所以禪門的教育,要懂得認錯,要懂得慚愧,說對不起。我們的敵人,我們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