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弟子請師父開示:“師父,人死了以后會怎么樣呢?”
師父回答:“你不要浪費時間問這種問題。等你停止呼吸躺在墳墓里后,再思考死亡的事也不遲。你何必把人生之事棄在一旁,反倒急著費神死后的事。終須發生的事,自然會發生。”
我們一直都沒有學會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卻總是忙著學習愚蠢之事?,F在最要緊的,是當下能夠醒悟。所謂人生的訣竅,就是個人關心自己的人生并有所警醒。
真正的精神導師不會把弟子變成自己的追隨者,而會引導弟子成為能夠獨自安身立命、自主生活的人。
遵奉信仰生活的人,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首先都要學習慈悲并且身體力行。從既定的觀念或是抽象的理論中跳脫出來,過好每一個具體的人生瞬間。這里所謂具體的人生,即是指和他人之間的分享。這里的分享不是高高在上地施予,而是平等相待地給予和接受。
人們通常認為必須先悟道才能慈悲。孰不知,內心充滿慈悲之時方能開悟。所以,從前的高僧也都會教導初次發愿的修行者,要先施予菩提心(慈悲心)。慈悲心,即菩薩心。也就是說,要想達到菩薩心腸的境界,就要先行慈悲心。
學會慈悲卻沒有身體力行,就無法體悟分享的喜悅,不懂慈悲心的人便無法感受給予的喜悅。只有在當下能夠毫不猶豫地與他人分享,才能夠摒除對他人的分別心。
忽然想起不知道是誰告訴過我的一則故事。有一個人的車子駛入了會車道,卻因為一時望著窗外出神而沒能及時踩住剎車,結果撞上了前面的一輛車子,那輛車的車身上還寫了“新婚夫婦”幾個字。
前面的車子只不過是保險杠被輕微地刮花了一點,不過,他還是趕緊下車,很鄭重地向新婚夫婦道歉。
后來,剛結束婚禮的新郎搖下車窗笑著說道:“沒有關系,這種事情難免的嘛?!?br/>
“這種事情難免的”,這就是為對方著想的同理心。愛,即是深厚的同理心。
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既然已經相遇、結婚,那么就該從容應對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而人生中最大的狀況(結婚)都已經發生了,那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狀況,應該都算是微小之事。
我想把這樁軼聞說給金君聽。他曾對我說過,等炎熱的夏天過去、初秋的風吹來時,就要開始籌備婚禮?;橐錾钚枰詿o止盡的忍耐和同理心為基礎,但愿他可以將此銘記在心。
諸事萬物都在不斷地流動、改變,看待世事的眼光也要隨之改變。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動的。所謂“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其中的道理也就在于此了。
所以,面對任何事物都毋須執著。人生就像一場游戲,感到幸福的時候,不要患得患失,不幸的時候也不要逃避,應坦然地迎向它。然后,應當記得時時回顧過往的人生歷程。
生命的悲慘不在于終須一死,而是活著的時候已經心如死灰。我們應把自己置于生命的中心而非邊緣,那么不論遭遇何種境況,人生都不至于陷入太大的混亂。生而在世,必須要有能夠淡然接納一切事物的人生智慧,以及溫暖的心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