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道中領悟情感,是一種大徹大悟。
有一天,老和尚帶小和尚出去化緣回來,經過一條小河,河水上漲且無橋。一個漂亮女孩想過去又怕水深,老和尚就背著女孩過了河。回到寺里,小和尚問,師父:你不是說男女授受不清嗎?那你怎么還去背人?老和尚說,我背女人在過完河后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現在還沒有放下呢?
這個故事也可以從男女感情的角度來理解,在處理感情問題上,該放手的時候就一定要放手,否則就是自尋煩惱。現實生活中,很多男女之間就是為情所困,最終而產生了人間悲劇。
還有個故事也是取自日常生活,故事的過程或者某些環節我們都有可能遇到過。
香巖智閑禪師原是百丈門下最為伶俐的學人,他在百丈面前可以問一答十。在百丈圓寂以后,溈山靈禪師為了使他能透過祖師關捩子,便叫他說一句佛的奧義。香巖被這一問給難倒了,他多次請求溈山給他說破,但溈山說:“我如果說破,你聽懂了你會怪我的。
再說我就算說出來,也是我的,不是你的,你也聽不懂,這個一定要靠自己去悟。” 香巖沒辦法,只得禮辭溈山游方。有一次,他在作芟除草木的農活時,正在掙扎于佛家的道,思亂如麻,快要走火入魔了。正在這時無意中將一塊石頭向遠處一甩,那石頭正好擊在竹竿上,發出清脆的響聲。不料這一擊脆響正好叩啟了香巖的悟道之門,使他豁地頓悟了。
故事雖也是講禪悟,但也讓我們悟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愛情是什么,沒有人能說得清,絕知此事要躬行。
禪道真的樸實而高遠,說它樸實,就在于它的一切皆取自自然;說它高遠莫測,又是因為它洞穿了自然和人類的一切,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只是山”,這中間的起承轉合,揭示了“自我”從“原我”中分裂、流浪,再實現從人類“自我”到更加自然平常的“原我”的回歸。
“一踏踏翻四大海,一摑摑倒須彌山。撒手到家人不識,鵲噪鴉鳴柏樹間。” 經歷了踏海、摑山的奇特玄妙,即可從奇特境界轉身而出,撒手到家,不為人知,在鵲噪鴉鳴、庭前柏樹子上感悟到平凡而真實的生命情調。
人類文化是精神的載體,是精神的表達。禪道的終極目的是以引領人們回到自身的精神家園作為終極關懷。禪宗不愧為中華文化的瑰寶。這樣的精神在今天、在當下的禪宗圣地少林再一次得到傳承和光大,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