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凈行品》里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提問,他提問的內容有十一個總類,每一個內容里面又有十種問題,實際上是一百一十個問題。這個提問主要就是說做人怎樣才殊勝,怎樣才有功德?
文殊菩薩就進行了一百四十一個解答,其中就包括從在家到出家、日常生活的語言和行動,從大到小,從粗到細微。禪宗講,生活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現實就是道。文殊菩薩的解答,就體現了這個真義。
對于智首菩薩的提問,文殊菩薩有一句總的解答:“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你學佛走正道,你要想獲得一切功德,就看你的心,要善用其心。
這個善字很重要,等于儒家講的要正心誠意。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致、誠、正是一種修養功夫,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共同的,不過淺深不同、寬窄不同而已。
一百四十一個“當愿”中,開頭幾首是關于家庭的。
第一首:“菩薩在家,當愿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你處在家,就要善對家庭,要認識到家的組合都是緣,有善緣有惡緣,順心一點就是善緣,不順心的就是惡緣,都是因緣組合,有聚有散,有分有離,都是性空的,這個要搞清楚,那么這樣子就不會受逼迫,不會走投無路。
第二首:“孝事父母,當愿眾生,善事于佛,護養一切。”
把父母當成佛想,一切眾生在孝養父母時,要把父母當成佛想。這樣子的話,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養,這是徹底的大孝,希望眾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眾生,報眾生恩。
第三首:“妻子聚會,當愿眾生,怨親平等,永離貪著。”
妻子兒女聚會,其中有怨有親,怨親之中你不要有分別執著,親固然可貴,怨你也要容忍,這就是緣嘛。佛法講怨親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要結怨,結了怨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怨親平等,化冤為親,這樣子就免得貪著,從中受痛苦,受纏繞。
第四首:“若得五欲,當愿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你在五欲境界“財色名食睡”之中,就要正確面對這個境界。就像那個蓮花一樣,生在污泥之中,保持微妙香潔的品質,不為污泥所染。要有真正的菩薩行,才可以超脫。我如是,希望眾生都如是。
“拔除欲箭,究竟安穩”,欲就等于箭一樣,箭一射出來到身上,就要致命,喪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脫。能夠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穩,永遠的、徹底的得到安樂穩定,這才是真正的安樂穩定。
這四首詩都是說明在家居士應該建立正確的觀點和行動,我們學佛后就必須以正法來解決與家庭和工作的問題,平心靜氣地平等對待一切,才處得好各種關系。只有這樣,在家庭中才能夠使一家人歡歡喜喜,在單位里才能與職工、群眾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