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人生本來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種欲望。”很多時候,欲望過多、過強就成了貪病。錢多了還想再多,官做大還想更大,房子寬了還想更寬,出了名還想更出名……貪病猶如喝鹽水,越喝越咸,越咸越要喝。當貪的欲望超越人的理性,凌駕生活的所有追求之時,就會成為阻斷快樂的根源。
貪欲具有猛虎之野、之膽、之暴、之怪、之力。人,一旦被貪欲充斥于大腦,對于權欲、錢欲、財欲、物欲,甚至**,就會如猛虎一樣張牙舞爪躍躍欲試,什么義理人情,什么道德公道,什么父子情深,什么友誼長存,一概都可不顧。這種貪欲,豈不是人生的大病?
古時候,有一對兄弟,家境十分貧寒,幼時失去了父母,倆人終日起早貪黑以打柴為生,日子過得異常艱辛,但兄弟倆以苦為樂,從來沒抱怨過什么。
一天,忽然飛來一只鳳凰落在院子里,并對他們說:“你們去太陽山吧,那里遍地是金銀珠寶,你們可以拿一點回來。但是不能貪心,必須在太陽回來之前離開,否則,就會被燒死在上邊。”
兄弟倆一聽,很是興奮,便按照鳳凰告訴的朝太陽山出發了。一路上,他們曾遇到了毒蛇猛獸、狼蟲虎豹,并且,天空中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但兄弟倆互相幫助,終于到達了太陽山。
只見這里漫山遍野都是黃金,金光燦燦的,照得人睜不開眼。哥哥按照鳳凰囑咐的,從山上撿了幾塊黃金,裝在了口袋里,下山去了。回家后,他用撿到的那塊金子作本錢,做起了生意,日子越來越紅火。而弟弟撿了一塊又一塊,不一會兒整個袋子都裝滿了,還是不肯住手。鳳凰一次次催促他:“該走啦,太陽就快回來了!”老二貪婪地說:“再撿兩塊。”
不一會兒,太陽真的出來了,弟弟一下慌了手腳,急忙背著黃金往回跑,無奈金子太重,根本就跑不快,最后被燒死在了太陽山上。
生活中的我們很多時候都會不知不覺地像上面故事中的弟弟一樣被貪欲所控制,由于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貪欲之渴與不滿之火,焚燒到我們的身心,使內心不得安寧,以至于給自身造成很大的災難。
佛陀曾經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要想去除痛苦和煩惱,就必須戒貪。但去除貪病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有句話叫“心病還須心藥醫”,期求解脫之道的人,必須遠離欲望之火,多用“舍”字。星云大師告訴我們:“假若懂得了舍,見到別人精神或物質上有苦難,總很歡喜地把自己的幸福、安樂、利益施舍給人,這樣,貪的大病當然就不會生起了。”
例如,把謀生得來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用外,對于貧病孤苦者,能給予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施舍。舍的多了,欲望少了,無論你身處什么樣的境地,你的靈魂都會棲息在一個自由和諧的精神家園。
不管大小,不論多少,舍一文錢也好,舍億萬財也好,都要像燃燒的蠟燭一樣,目的在于利益眾生,不求別人回報,只要他人得到光明就夠了。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把貪嗔癡、是非人我、自私狹隘、權力欲望等一切嗜好都戒除掉,從而擁有一份明朗的心境、坦蕩的胸懷、愜意的生活和寧靜的幸福。
會“舍”就是要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如果能夠主動停歇、做減法,減掉貪欲、執著、心靈負擔,這個人就不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功德、壽命就會增加。因為心里的空間越來越滿,煩惱也越來越多;你放棄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當你放棄的那一刻,你的心的容量,就在無形之中變大了。這樣,減少一次奢靡,就等于增加了一份靈魂的純凈與人生的寧靜;減少一次應酬,就等于增加了一份家人的親情與生活的從容;減少一次諂媚,就等于增加了一份人格的尊嚴與心靈的輕松。
這就是減法中的人生智慧。人生減法使人更能清醒科學地悟透人生的內涵,合理安排人生的進退取舍,有所為、有所不為,使人生不至于走向極端,從而使人生更充滿活力,更健康、更有意義。
人的心里,嗔恨嫉妒、憂悲苦惱,負擔太重,應該放下;責任公理、慈心悲愿,應該提起。放下的未必是好,提起的也未必是不好。總之,一句話:人,要像一只皮箱,當提起時,你要提得起;當放下時,你也要能放得下,試著放下,才能得到自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