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與弟子談及這世間的制勝之勇,他說:“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為圣人之勇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戰無不勝取決于他的內心,而內心的強大則源于他在深知天命的奧義后,能養成愿待時運的耐性,并最終去修得心靜如水的淡然。
內心的強大,歸根結底就是敢于直面現實,能做到遇事全力以赴,但又因識得天命而有所節制。雖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雖發奮忘食,但早已看淡榮辱,悟到時勢使然之妙。
一個有著強大偏見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每個人的見解都可以是一種偏見。因為,沒有人能夠把這個世界的一切完整地納入自己的視野,每個人只能夠從自己的立場,自己的知識結構與經驗視野中獲得一點自己的理解與見識。
但是,這句話也容易讓人誤解,以為偏見就是好的,而且越是偏見越好。其實,一個人的偏見是帶有強烈的主觀情緒的。那往往是缺乏理性,缺乏寬容的結果,而且是非理性的情緒化,常常容易擴大這種偏見。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內心強大,表明他對這個世界,對社會,對人生,已經有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看法。在佛教那里就是“無漏”之說,已然成熟于胸。內心強大的人,不必要色厲內荏,外強中干,甚至可能外表懦弱,但是,內心堅強。
內心強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堅定信念的人,這種信念不是口頭上的,而是發自內心深處的。也不僅僅是在知識上的,而且是帶有深厚情感,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廣闊的視野,這種內心的強大,常常意味著他極其地自信,而這種自信常常就來自于他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淺薄,因此他有一種特別的開放意識與開放心態,對于任何不同的聲音,他都能夠認真聽進去,能夠用自己的頭腦再想一想,對自己自信的東西仍然保持一份警惕。
因此,他不會拒絕去聽一聽,想一想不同的聲音。但是,由于他的內心的強大,他也不會一聽到不同的聲音就焦慮不安,就立即改變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在不同的聲音面前,學會用邏輯、常識、常理、直覺、經驗及科學的方法再重新檢驗一次。而事實上,這樣的檢驗不會是第一次,而是反復多次,而且成為一種常態。
反復多次,成為常態,仍然得到堅守,之后的東西才是穩固的。內心里,真正穩固的東西多了,他就強大了。因此,內心強大的人并不是不再改變,而是不再需要改變自己處于信念內核中的東西。
一個人信念中內核的東西,如果經常被改變,那么,他的心靈世界還是無形的,他的精神世界還是迷茫與混沌一片,這樣的人,即使著書立說,也是今天這樣說,明天那樣說,立場不堅定,邏輯不一貫,對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毫無主見。
信念內核究竟是什么?就是你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你怎樣看待這個世界,你怎樣認識人生,你怎樣看待幸福與意義,這些東西在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那里是完全圓通自洽的。這里沒有什么正確與錯誤,但是,一定是自洽的。
在這里,你的思想信念與你的生命感受,生活經驗,你的知識結構,你的理性認識,你在社會中擔當的角色,不會在邏輯上,在生活經驗與理性認識中產生沖突與分裂。不會言不由衷,不會所做的事與所說的話互相矛盾。一個人如果到這個地步,也就是人格完善,內心強大之人了。
內心強大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或者說真正有思想的人,也是內心強大的人。這樣的人,即使身處世俗世界里的所謂逆境,他的內心也是平和的,自信的,且是充滿快樂的。因為,他的世界不再只是世俗世界,他還有自己獨有的完美的內心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他有自己的幸福標準與快樂標準,在這個王國里,他享受著別人無法享受,也無法理解的幸福與快樂。
有思想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有原創思想的人,那些接受來的思想,只要與他的生命與生活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那種思想也將使他內心變得強大,思想與人的生命性是密不可分的。有思想,就是意味他用自己作為人的生命開始思考,用自己生命感受開始體驗生活,感受世界,不以人的毀譽而判定自己的價值與意義,不活在別人的眼光里。
內心強大的人,思想豐富的人,他不在乎有多少人誤解了他,也不在乎有多少世俗的偏見,因為他的內心就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一個人內心的豐富,足以彌補一些物質的匱乏。內心強大的人,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內心強大的人。
淡然的心境,是儒家倡導的忘我,是道家常談的逍遙,是佛家經傳中的物空,也是深刻的自我修煉,更是能助你戰勝一切的至上思想境界。
人活于世,不能祈求事事順心,路路皆平,而當你步于荊棘之中恰逢心力交瘁之時,如能不忘孔子所說的這番話:“真正的內心強大,不是困斗之勇而是適于時勢臨大難且不懼的圣人之勇。”那么,孔夫子那煞費苦心制得的一針強心劑早已注入了你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