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不為己,天珠地滅。
這話未免太自私,其實做人,確實該為別人想想。
圣雄·甘地,一次,上火車時,因為人擠,一只鞋子掉到車下的鐵軌上,因為車要開了,來不急揀回,他就索性把另一只鞋子也扔下去,人問他為什么,他說:或許,會有人揀去這鞋,如只一只,揀去也用不上,把另一只扔下,他揀去,就還可以穿了。
有個盲人,一到夜晚走路,總要提著燈籠,人們奇怪,瞎子點什么燈呀,他說:不為自己看見什么,只為照亮別人的道路,使別人不摔倒,也不會撞向我自己。
這真是利人利己,何樂而不為。
佛教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對這句話,我的體會是:如為眾生得離苦,即為自己求安樂。
在為別人著想的同時,對別人給你的好意,也應欣然接受,那怕這好意來得不太合適。
有一回,日本歌舞大師勘彌要扮演一個徒步旅行的行路人,正要上場時,一個門生緊急地提醒他:老師,你的鞋帶松了。
他回答說:謝謝你呢。隨即蹲下,系緊了鞋帶。
當他要步入舞臺時,又蹲下,弄松剛才已被綁緊的鞋帶。
他這兩個動作,恰被一在后臺采訪的記者看到,就問他為什么。
他回答說:表現行者旅途的疲憊,把鞋帶放松,要掉的樣子,很能體現,我的學生并不知道這演技的真諦,但學生的提醒,是關愛與好意,我怎能不接受。
勘彌的做人與他的演技一樣,令人可敬呀。
佛教講因緣法,因緣就是聯系的法則,聯系就如一張網,牽一角而動全身,大家是共榮共衰的,城門失門,就殃及池魚,因為,為了救火,大家用盛水器把池里的水用光了,水池干了,魚死了。
所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能像蜜蜂,刺了別人,自己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