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古人所說:“讀書不獨變人氣質,且能養人精神。”(明陳繼儒《安得長者言》)“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弟子規》)也都是鼓勵世人要多讀書。
雖說,佛家以般若空觀為主,但并不是反對讀書。空,不是“空空如也”的意思,只是從根本智出發,要斷了分別心的;但是,要度化眾生,也需要知識與技巧,所謂文字般若即是。
有一次,文益禪師問一個僧人:“會么?”那僧人回答說:“不會。”文益禪師因而作了“會與不會,與汝面對;若也面對,真個不會”這首偈子。對“不會”文益禪師有深刻的體會,他老師地藏桂琛就曾如此問過他,他也說:“不會。”桂琛禪師說:“不會最親切。”所以,同樣是一個詞,智慧通達的人理解自有不同境界,正是“菩提即煩惱”最佳寫照。
又比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句子——這句話是出自宋真宗趙恒的《勵學篇》,書中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由千鐘栗;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些話,如果從過去講,讀書人為了考取功名,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也只有讀書這條路;那么,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事可以理解的。
綜合現實生活來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吸收與淘汰速度都很快,所以好的、精練的知識顯得格外重要。只是,有的人認為讀書累,或者不愛讀,所以對這樣的話不大認同。但,書本上的知識,真的要到用時,一定會嫌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