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講課:修為不到,聽不明白。一襲白衣,滿頭銀發(fā),清瘦、穿一雙拖鞋、不穿襪子,操著一口綿軟的臺灣普通話,林谷芳就這樣出場了。
“法門、頓悟、生命的減法”,林谷芳的禪學講座,圍繞這幾個關鍵詞展開,對于沒有接觸過禪的人來講,聽這堂課的感覺,就像初到美國大學上課的中國留學生。
比如他說,每一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放到每一個個體上面,都必須接受一個很嚴酷的檢驗,禪的一個基本的道理,就是人生的事物都是藥毒同性。就像砒霜一樣,用對了就是藥,用錯了就是毒,對這個人適量,對那個人就是毒。所以人一定要曉得,人生的問題:自家因果自家擔。
再比如當他講到儒家、道家、佛家時,引用的一些典故,從臺灣來的與杭州一些年紀大點的國學愛好者,倒是聽得入迷,幾位年輕點的80后,則一臉迷茫。
其實,就算接觸過禪學的,聽完這位禪學家的課,也需要回去細細咀嚼一下,才能明白,畢竟書院文化在現(xiàn)在的杭州并不濃厚。
這堂名為《書院教育該有的當代風貌》講座一結束,大家還在沉思中,林禪師就馬上用一句“人平不語,水平不流”,來激起在座的提問欲,底下一片啞然。
聽林谷芳的講座如此,看他的書也是如此。他在大陸出過四本禪書。其中,《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以一個禪者的眼光來看男女、看性、看外遇,雖然很有意思,但要完全理解他說的道理,還得有點“修為”。
說文化:要像文火慢慢溫,不能急
對于“回復漢服”、“推廣讀經(jīng)”等當前一些熱門現(xiàn)象,林谷芳有自己的看法。
中國讀經(jīng)最盛是朱學之后,氣象之衰則是宋代之后。這就看出對讀經(jīng)的態(tài)度,“如果是死讀書,為了科舉而泥古不化,還是不讀為好。”
在內(nèi)容方面,林谷芳認為,“儒、釋、道三家有其生命角色,不能過度偏廢,要讀就要三家齊讀。這樣才能把我們的文化承接起來。”
而他認為,“所謂‘回復漢服’,則把中國想得太簡單了。文化復興,不是拿哪一個朝代的衣服出來穿,那就有點泥古不化了。“我們應該要回到中國人的美感當中去,去選擇民族的服裝,不能把中國文化做小了。”
“做文化,要像文火慢慢溫,不能急。”林谷芳語氣從容,他認為現(xiàn)在的傳統(tǒng)文化熱,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心靈的不安穩(wěn),“我們今天在往實的方向走,但就像一個金字塔,金字塔的頂端只有一個人,其他人都是挫折的人。
如果我們?nèi)松蜕鐣枷竦巧揭粯樱搅朔屙敚瑯O目四望,無限風光,而到了一個小山坡,稍微停留,回眸,也有滿目青山,各有各的價值,就不會有無盡的挫折感。如果只有一條路,越焦慮越挫折,越不安穩(wěn),所以回頭尋找一些安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