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的春天來得有些遲了。早已經(jīng)是春分時節(jié),這座深山依然被覆在冰雪之下,瑟縮著身體等待春的氣息。
當然,再過不久,等春風(fēng)融化了冰雪,鮮綠的嫩芽就會冒出來了。隨著季節(jié)的循環(huán)更替,自然界的景色自會出現(xiàn)新的變化。
人,也要懂得適時改變自我,若是始終像磐石一般搖之不動,那生命的生氣就不可能滲入其中。
一成不變的重復(fù),只會讓生命變得枯燥。季節(jié)交替之時,不要只顧著更換新月歷,也要記得走出老舊的軀殼,準備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的開始。
如此,每一天都將是嶄新的。
我把壁上的字畫取下來,留出空蕩蕩的墻面。這就好像是在幾無一物的空間里,畫了一幅沒有形體的畫。希望在裝點些什么的話,只要在腦子里想想,就已經(jīng)足夠了。
在19世紀30年代,法國的政治思想家及歷史學(xué)家亞利西斯·托克維爾游歷美國,看見了共和國人民的靈魂里潛在而令人意外的心病:他們已經(jīng)擁有許多財物,卻還想要更多,總是為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的事物而痛苦。究竟是什么,讓他們富裕卻于心難安?
在過去生活貧困的時候,人們并不會因為別人擁有什么而感到氣餒或是不安;但是,當大家都富裕起來,彼此的生活水準大致持平時,哪怕微小的差距也使人們嫉妒得咬牙切齒。于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成員們,開始頻頻遭受各種嚴重憂郁癥的困擾,即便生活安逸無憂,也會不時陷入對生命的悔恨。
托克維爾指出,在法國需要擔(dān)心的是自殺率的增加,在美國則是癲狂證患者遠多于自殺者,而且這種情況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嚴重。
在農(nóng)耕社會,雖然物質(zhì)貧乏,但人們并沒有失去精神上的尊嚴與做人的道義,越是生活艱困,越不會因此任由靈魂墮落。
比起過去的社會,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擁有很多財富,卻是在悔恨與不安中度日。否則,為何在這所有的生命都爭相冒出新芽的燦爛春天,一些有手有腳的人卻想要放棄生命,不等到達人生的終點站就急著中途下車了呢?
我們應(yīng)該為了什么而活著?若使用顛倒錯亂的價值觀來隨意搪塞自己的人生,那也未免太可惜了。是否真正富有,其實,與你實際擁有多少財富并沒有太大的關(guān)聯(lián);把渴望得到的事物視為財富的認知是不正確的,富有與否,其實全在于心念如何。
一心想要占有的不到的東西時,我們就是貧窮的。若能知足于當下所擁有的事物,那么即便生活清貧,我們的內(nèi)心也依然富足。
不貪求太多,就能從小小的擁有中感受到充沛的幸福。如果只想擁有和別人一樣多的東西,人生究竟由此陷入悲慘的境地。
每個人都會擁有應(yīng)得的那一份。只要把自己的碗裝滿就好,多了就會溢出來。安守本分而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之人。今年春天就好好思考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