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浮躁與懶惰往往使我們不能堅持和忍耐。
如唐代溈山靈祐禪師去江西百丈山參百丈禪師,禪師讓其于灶膛撥火,靈祐只是隨意撥了撥,就以為沒有火。對此,百丈撥了許久,撥出一粒火星,示以靈祐。可見,我們的浮躁因為缺少耐心,終究認不清事物真相。
后靈祐去溈山住持佛法,同弟子慧寂有一段關于內在與外在感悟的對話,而這段對話是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勞動完成的。靈祐和慧寂在采茶的過程中,慧寂由搖動茶樹引發(fā)的聲響,靈祐對以:你只是了解了外在,而不了解內在。
對此,慧寂提出疑問:那么,師父以為如何呢?于是,靈祐一言不發(fā),對此,慧寂拍手而笑說:師父只是了解了內在,而不了解外在。
由此可知:內在與外在不可分家,唯心與唯物等諸多二元的世界是相對的緣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那么,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會通過事物表相而透視內在的理性,通過內在的理性而面對外在的表相,即是“理事圓融”。
如同通過泥水而轉生蓮花,通過蓮花而面對泥水的這個修行的過程。正如《維摩經》告訴我們的:“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又如《華嚴經》說:“于諸惑業(yè)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如此,誰能脫離現實,而尋求佛法的圓滿、解脫、自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