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智慧人生,就不能不談及聰明和智慧,其實,聰明和智慧是兩回事;聰明是一種生存能力的體現;而智慧則是一種生存境界的體現。生活中我們在形容一個人的能力與天資時,往往會用到聰明與智慧這兩個詞。那么,聰明與智慧有什么不同?
大家都會說,智慧比聰明高一個級別,但是“高”在哪里呢?誠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智慧被賦予豐厚的內涵和崇高的境界而比聰明高出一籌。它們確實有許多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不吃虧的人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聰明人和別人過事兒總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們每單生意都能把利潤賺足;而智者絕不追求每單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賠錢也做。
聰明人能把握機會,知道什么時候該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時候該放手。因此,拿得起來的是聰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聰明是點點滴滴的積累,是加法;而智慧是一層一層的去除,是減法。少到什么程度呢?最好是歸零,接近自然,接近本初。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這其中都蘊含著非常高的智慧。
哲人說過,智慧和聰明的區別,就是在于智慧的人懂得如何選擇,擺脫糾結,能讓我們心胸更豁達,生活更灑脫。糾結時,那么就去告訴自己“有得必有失,選擇西瓜,就勇敢地丟掉芝麻吧。
因為自私,我們的智慧其實很少,多數時候,只是耍小聰明。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都告訴我們,小聰明不一定是好事,我們需要的是大智慧。
小聰明會誤導我們,讓我們覺得很滿足,覺得飄飄然,直到墮落了,撞墻了,給心里打上一個又一個結,才會覺得苦。簡而言之,凡人的所謂聰明是靠世俗知識的累積,是以自私為主導的局限性特定能力。聰明,并不是智慧。
當然這都是我們一般人理解的聰明與智慧之不同。而他們最大的不同,卻是禪修中所賦予給智慧的一種非常深厚的意義,那就是:了生脫死!在禪修中,智慧一詞是般若的意譯,這是每一個人都本來具有的,修行者也曾說“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實際上,將般若翻譯為智慧,還是丟失了般若原本的了生脫死之意,以至于我們現在好多人并不知道。
通過修行,我們要變得有智慧。什么是智慧?懂得深思熟慮,懂得控制自己,該你努力爭取的,就努力去做;和你不相關的,負面對身心有損害的,全部都要放下。學修智慧的過程,就是解脫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