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氣就像可怕的毒藥一樣,隨時都可以奪去人的性爭,從而釀成大禍。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只要有一點點不如意,或為了雞毛蒜皮般的一件小事、一句無心之話、一個細微的動作,就大動肝火,怒不可遏。而在失去理智、不計后果地盡情發泄了怒氣之后,很多珍貴的東西,就隨著“氣”煙消云散了。
眾所周知,生氣危害健康。生活中有些生氣的人能把這種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有些人則一任“氣”如脫韁野馬,潰堤洪水,傷人又傷己。因此,不生氣或少生氣,才能給自己帶來平安。但世上偏有一些“死心眼”的人,凡事生氣,結果卻被活活氣死。
《三國演義》中,本想“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而退”的魏國軍師王朗,結果卻在諸葛亮的“三寸之舌”之下,給活活氣死。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更是盡人皆知,以致周瑜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長嘆,最后因惱恨暴怒,口吐鮮血而亡。
生氣是人類負面情緒中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由于個體的差異,發生一些摩擦或誤會是不可避免的,憤怒情緒的偶爾出現也屬正常。但是,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氣、惱怒,或是郁悶、猜疑,就會使人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損害。與此同時,發怒會使人體內甲腎上腺含量增高,會導致心跳加快,耗氧量增加,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另外,不加節制的憤怒還可以使人的食欲降低,消化不良,出現消化系統功能的紊亂。
憤怒往往會使人失去理智。在生活中,幾乎很少有因為憤怒或是抱怨就能平息沖突和解決矛盾的;相反,很多事情之所以越辦越糟糕,就是因為當時生氣的原因。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勸告喜歡與人爭吵、情緒易激動的人:“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里轉十圈?!币驗閼嵟拖褚话央p刃劍,在傷害他人的同時,也往往影響自己的心情,侵蝕自己的健康。
因此,控制憤怒,不生氣,對任何人來說都非常重要。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才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壯舉;韓信忍受“胯下之辱”,日后才能統領百萬雄兵;林則徐在公堂上高懸“制怒”二字,才能成為一代名臣。
生活中,誰要是把“忍耐和自制”這兩個詞牢記在心間,并以此為指導和準則,誰就一生無災無禍,過著安寧的生活。當然,要隨時滅卻心頭之火并不容易,因此,需要遇事冷靜,要保持平衡的心態。當心頭火起時,就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然后平和起來,保持鎮靜,以準備大事臨頭時應付,因為大事是要極大的自制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