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禪師感覺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了。這個消息傳出去以后,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連朝廷也派人急忙趕來。洞山禪師走了出來,臉上洋溢著凈蓮般的微笑。他看著滿院的僧眾,大聲說:“我在世間沾了一點兒閑名,如今軀殼即將散壞,閑名也該除去。你們之中有誰能夠替我除去閑名?”
殿前一片寂靜,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辦,院子里沉靜一片。忽然,一個前幾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禪師面前,恭敬地頂禮之后,高聲說道:“請問禪師法號是什么?”
話剛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來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聲斥責小沙彌目無尊長,對禪師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彌無知,院子里鬧哄哄的。不料,洞山禪師聽了小和尚的問話,卻大聲笑著說:“好啊!現在我沒有閑名了,還是小和尚聰明呀!”于是坐下來閉目合十,就此離去。
小和尚眼中的淚水再也止不住流了下來,他看著師父的身體,慶幸在師父圓寂之前,自己還能替師父除去閑名。過了一會兒,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圍的人圍了起來,他們責問道:“真是豈有此理!連洞山禪師的法號都不知道,你到這里來干什么?”
小和尚看著周圍的人,無可奈何地說:“他是我的師父,他的法號我怎么能不知道?”“那你為什么要那樣問呢?”小和尚答道:“我那樣做就是為了除去師父的閑名!”
是啊,所謂“閑名”者,就是沒有用的名望。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加之于人心反而是一種沉重,不得自由。不過,大多數人不僅不懂得除去閑名的道理,反而極其功利地去追求,最終弄巧成拙。
從事神圣工作的拉比好像在熟睡。他的旁邊坐著信徒,他們正在熱烈地討論這位神圣的人無與倫比的美德。“他是多么虔誠!”一個信徒帶著陶醉叫了出來,“在整個波蘭也找不到第二個像他的人!”
“誰能和他比仁慈?”另一個狂熱地吶喊,“他給人寬廣無私的施舍。”“還有多么溫和的脾氣!難道有誰見過他激動嗎?”另一個信徒眼睛發光地低語。“啊,他是多么的博學!”一個信徒用圣歌般的調子說,“他是第二個拉什!”
信徒們漸漸地陷入了沉默,這時這位拉比慢慢地睜開了眼睛,用一種受傷害的表情看著他們。“怎么沒有人說說我的謙虛?”他責備說。
這則故事的名字就叫《謙虛的拉比》,它嘲諷了一個毫不謙虛的拉比的愚蠢。想要人們永遠記住自己的方法很多,要么流芳千古,要么遺臭萬年。但往往是那些一心向上爬,為了追求而追求的人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料。而那些不求“閑名”之累,做好事不留名,只求對得起自己本心之人卻真正贏得了人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