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君子襟懷開闊,安貧樂道,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標準,意在教導人們不要苛責外在世界,而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一個人從內心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兒。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要包容別人的過錯,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這樣的內心才是健康富足的。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慮與恐懼,自然就會減少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會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
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坦蕩之人不為事擾,面無懼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變壞于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于室中,以激勵自己。
真君子都有著曠達的心胸,他們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無論在什么情況之下,都能夠無愧于心,始終坦坦蕩蕩。但小人則多以私利為重,經常患得患失,心胸狹隘,故時常憂愁煩惱。這便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擁有曠達胸懷,這不僅是人們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一種心態,還是人生修養的一種境界。憂傷愁苦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人們只有保持著樂觀的態度,通過艱苦的奮斗,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但是,人與人之間畢竟還存在著差異,即便是在同樣的環境下生活的人們也不盡相同,有人終日樂觀愉快地生活著,而有的人則整日里愁苦不堪。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泰”“驕”兩種狀態,因其形似,故而難辨,君子之泰“望之儼然”,只有走近他,才知他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