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率性地活著,必然活的快樂,活的輕松,這樣在無形中就會帶給身邊人的快樂,從而提升自我人格魅力。
我們活著的目的是什么?是得到別人的認可?還是創造一些成就?倘若只為得到世人認可而活,我們也未免活得太累以及自己其實也沒偉大到收到世人認可關注的程度,所以我們應該為自己而活,發現和創造自己的美好快樂的生活,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價值。
那些提倡按他人的標準生活,為取得他人的認可而活,使人們追求所謂社會價值的實現,可以說是整個社會文化模式所塑造出來的人生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使很多很多的人放棄自己人性的快樂,而去追求他人的認可,成為其他人評價、態度和臉色的奴隸或木偶,被無關緊要的他人的行為所控制。
如果一味地按照別人的標準生活的話,就會變得不是你自己。因為他人或社會的標準是千奇百怪的,你滿足了這種標準,就不能滿足另外一些標準,就是你得到了這部分人的認可,就會失去另一部分人的認可。事實上一個人不可能滿足周圍所有人的要求。
整個社會文化的行為模式,就是樹立榜樣,表揚、贊美與獎勵,批評、指責與處罰,盡管這樣這種模式仍然是一種愚昧、落后、腐朽的社會文化模式。作為個人,我們的思想,完全沒有任何必要受這個模式控制。只要我們愿意,我們完全可以按照我們自己喜歡的模式去思想,率性而為,沒有必要被社會,被他人像趕牲口一樣地趕著跑。
“率性之謂道”是《中庸》三句教中的第二句,它是順著“天命之謂性”而來的。所謂“率性”是指天所命于人之性,使人對于日常事物都可以合乎當然的規范。《中庸》的作者的意思是說,人只要能遵循天所賦予人的人性,也就能夠合乎自然之理,這是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應該選擇的道路。
當一個人率性而為的時候,他就會從實質上去理解別人,尊重別人,而不是簡單地去按照別人的標準去做一些事情,也不是簡單地讓別人按照自己認可的標準去做。只有在這種情形下,一個人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因這一出發點而導致的給他人帶來的快樂和他人對我們的認同是自然而來的事情,但那并不是我們的追求。就像太陽照亮了地球,不是因為它想要照亮地球,而是因為它本身在燃燒。
率性而為,也不是放任自己的過失,而是面對過失要勇于面對過去,面對失敗,無視那些失敗帶來的自卑感,以自己最強的自信心迎接未來的挑戰。
率性而為,也不是一味的向往美好未來,而是做好迎接未來的一切準備。
率性而為,也不是安于天命,不求上進,而是刻苦用功,不畏困難,對不理解的目光無視,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奮發向上。
率性而為,更不是肆意妄為,不是懶惰無為,而是向著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對那些挫折、困苦、失敗要做到無視,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理想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