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自幼因家貧而失學,所以并不識字,但他事母至孝,每天上山砍柴養活老母親。一日,在街上聽到和尚念經,他不禁駐足凝聽。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時,感動之情溢于言表。于是,那個和尚告訴他這是《金剛經》所載,又指引他在黃梅山有一位弘忍禪師,正在講授該卷經,教人見性成佛的道理。
從此,他立志出家,只是放不下老母。后來有一位善心人幫助他照顧母親,他才安下心去弘忍那里求道。他每日在米房里舂米,并暗中修行,終于他領悟到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不離心。
弘忍知道了慧能求道之志,一夜,將他叫到自己的房間,告訴他:“不知心,學佛無益,看清此心便為佛。”禪宗六祖慧能不久后,弘忍對弟子們說:“我想把禪法傳給一個人,誰都行。只要你們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語表達出來,而且能適中禪之真髓,我就給予認可。”當時弘忍的弟子有800人之多,但是屆時大家都畏縮起來,不敢去做偈。
后來有一位高徒神秀終于寫了一首偈,貼在弘忍經常走過的走廊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此偈一貼出,人人稱贊,連弘忍也很欣賞,但是慧能卻說:“神秀的偈雖然點到真實,但稱不上十分好。”大家對于他的評語都不理睬,因為神秀既通內外之學,德望又高,常代弘忍講道,而慧能被認為只不過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搗米小鬼而已。
于是慧能做了一首偈,請人代為書寫后就貼在神秀的偈旁:“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看了大吃一驚,因為這首偈把禪的真諦明明白白地表示了出來。弘忍的衣缽終于傳給了慧能。
人們在追求事業的時候,應該摒棄一切多余的雜念,將自己所有的精力與時間都放在與事業有關的事情上,才能在從事的領域里有所建樹。在禪宗里,把“無”當成圣旨一樣,《無門關》里的第一則,就開宗明義講“無”:有一個和尚問趙州從諗禪師:“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說:“無!”
無門慧開禪師的注解是:“參禪須透祖師關,妙路要窮心路絕。祖關不透,心路不絕,盡是依草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有一個無字,乃宗門一關也……將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毫竅,通身起個疑團,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無門禪師的意思是,“無”這個字是禪宗最重要的一個字,應該以全身的力量(包括每一個骨節毛孔),日夜地去參,卻千萬不要把“無”當成是“虛無”的無或“有無”的無。
無,是執著的破除與思慮的止息,而不是閑散的人。無,是無心,是離開妄念的真心,是遠離了分別、執著的自由境界,“若不起妄心,則能順覺。所以云,無心是道”。無,是無往,是不住留、執著一固定的實體,諸法念念不住,即得解脫。“無所住故,則非有無,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無這個字是那么高超,那么偉大,幾乎是凡夫所不能企及的。我們或者難以進入那么高的境界,但在生活中體會無事的可貴也不是那么難的。無門慧開曾寫過一首名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