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好自己的內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人的幸福指數,也關乎生命的品質。《易經》中說:“君子以順德”,意思是說謹慎自己的德性,不斷修為,才能成為高尚的人。一生要修持這樣三順:心順、言順、事順。修養好了這些,人生才會有美好,有所成就。
心順,學會修養和把控自己
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這些不順心的人與事,不同的態度,往往會是不同的結果。控制好自己的內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人的幸福指數,也關乎生命的品質。
《南華經?雜篇?庚桑楚》中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意思是說,順境的時候不要狂喜,遭遇侮辱的時候不要發怒,只有懂得與天地和順的人才會活的游刃有余。順心,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
言順,和為貴,處處貴
我們生活的世界時刻與人交往與聯系,遇到問題借口少一點,對人謙和,言語和順是第二件要學會的事。存好心,說好話,把人做好,諸事也才順利。
《詩經?大雅?板》中說:“言辭和順,百姓融洽;言辭動聽,百姓安寧。”意思是說宏觀上君主治理國家要從言辭上對百姓尊重,才會讓人臣服。荀子勸學也從細節上指出這樣三點:“來請教的人,禮貌恭敬,才可以同他談論道義方法;言辭和順,才可以和他談論道義的條理;樂于聽從才可以和他談論道義的精義。”
不同的處事方式,成就了不同的后果。好話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好好說話,心底有愛,口中有德,是人間善意的守望。言為心聲,與其讓人聽了心生厭惡,不如把話說好,讓人如沐春風。
事順,頂級的眼界,是順時而動。《三國志》中說:“圣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
聰明的人都具備頂級眼界,懂得順勢而為。他們洞悉命運一部分自我能夠把握,一部分卻是天意造就。能把握的就得到,無力逆轉的,順其自然失去不強求。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自己對待人或事的態度、方法,“謀時而動”,掌握主動。順應天道的人,才能成就人道。順應時勢的人,才能求新求變。
心順、言順、事順,關乎天地,關乎情理,關乎你我。當下這個時代,物欲橫流,誘惑多多。有所修為,才能有所秉持,有所秉持,才能有所追求。因為回歸平靜,略去浮躁,才能點亮個性生活。還原純粹,略去虛偽,才能打造滿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