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行?就是改善生活模式,讓自己走入一種良善品質的生活模式;以道德約束自己,以慈愛善待他人,這樣就是最基本的修行。所以懂得修行,才是懂得過生活的人。
當我們越深入經藏、越發精進修行的時候,我們的氣質將會有明顯的改變;氣質是無法騙人的,因為修行的內涵,都會表現在日常的威儀當中。當我們的內在存有正法的內容與精神時,將會自然表現于外;而外在的威儀,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他人、利益他人。
我們千萬不要過分相信“自己”——容易跌倒的人,往往都是因為過于相信自己、太過自以為是。所以在修行的路上,我們一定要依止一位上師、善知識,善知識的德行與佛學的內涵,將能引導我們走向彼岸,也能增進我們修行的力量,進而利益眾生。
我們拜佛的時候,要將額頭碰觸地面,因為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我們生命的父母。我們要以如此謙虛的姿態,愛惜、敬重世界,尊敬他人以及一切生命,這才是我們禮佛最大的意義。因此,我們要以此禮佛的心態,來修持慚愧、謙虛與珍愛一切生命的修行。
聞、思佛法,進而依教修持,就是為了使我們了知自己與一切生命,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原來一切的生命體都有佛性,只因被無明覆蓋,才無法親見那清凈的本性。我們只要透過佛陀教導的方法,精進修行,就能開發純善的本心,豁然開朗。
一位成功的佛教徒,應該朝向完美的人格發展;完美的人格,應當具備多聞、睿智、清凈、直率、慈愛、誠信等特質。佛陀,就是這完美人格的養成者——具足大智、大悲與大雄力。為此,我們應該積極、有魄力的修行佛法,開闊心量、完成此偉大完善的人格。
修行就是要升華自己,增進自己的善慧、慈悲與無畏;讓自己向著佛陀的內在而發展。從決定修行開始,就要加深自我的知識、慈愛與至覺的內涵;消融自己負面的習性與煩惱,讓心像虛空一般,包容并攝受身旁的一切。
佛陀曾經開示阿難尊者,每一眾生由于前世的用心不同,才會有或善或惡的果報,因為一個或善或惡的身心行為,都會感得與其相應的善惡報應。因此,每一個有情生命的遭遇,才會如此不盡相同,我們才應該更要努力斷惡修善,精勤圣道,不要枉費人身。
如果希望在修行上有所進步,就必須先懂得改變自己,改變過去不良的習慣、改變惡口等的不善言語、改變不善的念頭。我們要想盡辦法改變自己!征服自己!減輕對自我的執著,才有開發無量潛能的可能性。
不論是出家或是在家行者,有三件事情必須謹記在心:
第一,忍耐孤獨、寂寞。修行,就要學習挑戰自己、突破自我,所以我們要能夠忍耐孤獨與寂寞。
第二,人忙心不忙。不管出家或在家,服務道場、服務眾生時,總有相當忙碌的時候,但還是要使心安住于佛法,不讓心產生壓力。
第三,人閑心不閑。空閑時,也不能因此懈怠,內心仍應不忘修持,以及關心佛法的弘揚,并經常警惕在心、時時為此而作準備。